《中国高等教育》刊发我校党委书记吴玉程署名文章
近日,《中国高等教育》第13/14期刊发我校党委书记吴玉程署名文章《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文章以太阳集团官网“生涯导航”育人体系为例,对高校如何进一步推进“三全育人”进行了探索。文章从高校“三全育人”要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要义、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个关键环节、紧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个根本使命等三个方面阐释了新时代为高校“三全育人”赋予的新内涵;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方面详细阐述了我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引领,不断更新育人理念,科学构建起全程、立体、动态的“生涯导航”育人体系,形成了系统性、立体化、全方位的“大育人观”模式。文章指出,新时代,高校应秉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战略思维,系统谋划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驱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刊发全文如下:
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吴玉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深入推进指明了新方向。本文以太阳集团官网“生涯导航”育人体系为例,进一步探索高校如何推进“三全育人”。
新时代为高校“三全育人”赋予新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更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深入推进赋予了新内涵。
1.高校“三全育人”要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要义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其他工作。 学校办得好不好,能力十分重要。因为学校实际上生产的是未来、是人才,为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人才培养能力就是学校的生产力。因此, 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要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要义。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进教师教育与培训,激励教师潜心教学、终身从教,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2.高校“三全育人”要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个关键环节
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将取得重要进展,我国将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将得到明显提升。工业4.0时代呼唤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创新育人方式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的突破口。因此,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就要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个关键环节。将创新育人方式作为突破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育人生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互联网+教育”,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更加优质、泛在、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不断拓宽教育发展新空间。
3.高校“三全育人”要紧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个根本使命
“十三五”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育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要求教育在创新发展上要有更大的作为。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这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什么人,赋予了新的内涵。《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建设任务中明确指出,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就要紧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个根本使命。把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核心。更新育人理念,发展素质教育。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各类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全面提升。
构建全程、立体、动态的“生涯导航”育人体系
太阳集团官网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赋予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新内涵,科学构建起全程、立体、动态的“生涯导航”育人体系,形成系统性、立体化、全方位的“大育人观”模式。
“生涯导航”育人体系,从横向平台上注重学生全面提高和成长发展需要,将育人目标分解为“四个模块”:价值塑造、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创新素质,通过“多育并举、多元培养”,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板块、软硬件内容建设上做到内涵丰富、机制保障、协同发力;从纵向阶段上区分不同年级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立足全面、有所侧重”,划分为“我与大学”“我与社会”“我与职业”“我与未来”四大主题,提供体系化育人项目,创建多样化实践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立体化选择。教育计划从协同育人平台、不同年级的特点和成长任务的阶段划分等四纵四横、多个维度深入实施,激发教师、学生“双主体”能动性,立体构架起“多元化、多层次、多环节”的目标导向体系,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生涯导航”育人体系搭建起四纵四横、多个维度的“三全育人”途径。通过创建“导”与“航”协作系统,激发“双主体”内生动力,汇聚全员育人合力,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倍增效应。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全员育人:通过充分调动师生“双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育人过程中师生“导”与“航”的作用协同推进,激发“双主体”创新实践的内生动力,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生态环境,汇聚全员育人合力。发挥教师“导”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教师育人工作量、育人成效纳入教师职称评聘条件、推行教师兼职班主任制度、奖励优秀指导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措施,有效激励教师进入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发挥学生“航”的主体地位。通过健全完善学生实践平台、实行自主实践学分制、建立自主实践管理系统,保障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高效运行。
全过程育人:通过打造“思政课堂”“课堂思政”,优化组织成长空间、聚焦育人效果端,凝练特色育人品牌、建立育人基地,形成引领有力的矩阵化全过程育人特色。第一,通过突出制度引领、完善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建设,构建起以思政课程为引领、以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为依托,全程、立体化的全课程育人体系。第二,深入实施基层党建“三项工程”,即党组织引领工程、党支部工作创新计划、党员党性锤炼工程,以项目制推进党建创新,强化党组织功能。第三,在山西省率先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传播平台。建立了思政工作示范基地,全景展示学校 “三全育人”举措与成效,成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被授予“山西省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启动“双十工程”,学校每年出资100万元,重点建设10个思政教育基地和10个学生素质培训教育中心。
全方位育人:通过育人资源整合优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有效衔接第一、第二课堂,构建起全方位协同育人平台。一是开放实验室、研究基地等,推动创新实践广泛开展,使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二是加强学校政府企业协同育人,使学生走向社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走进区域特色的煤电能源、材料化工、重装制造等行业企业,了解民生国情,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家国情怀。一年来,学校先后与30余家地市、企业、兄弟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了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三是创建网络育人协同中心,通过建立“网络思想教育基地”“绿色网络建设推广中心”“网络文化体验中心”“网络思想教育理论支持中心”“教育教学网络基地”五个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初步形成多维覆盖的网络阵地。充分利用“一端两网三微”信息化手段,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拓宽教育发展新空间。
新时代赋予了“双一流”建设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新的内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些核心要义、关键环节、根本使命,都需要高教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引领,更新育人理念。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驱动,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秉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战略思维,学校应系统谋划体制机制改革,使诸多改革和系统化落实机制犹如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双引擎”,做到齐头并进、全面发力,有机结合、深度融合,立体架构、创新驱动。
1.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要体现时代性,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治国理政进程中把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发表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功能,明确了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指出了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等等。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把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提到了新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要体现时代性,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论述和理论成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引领,将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赋予的新内涵内化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思想纲领、行动指南和生动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始终把握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才能体现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独特优势,也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2.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要把握规律性,牢固树立“德育为基、内涵为要”的育人理念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而德育为先是重中之重。脱离了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就失去了根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要把握规律性,在办学治校过程中牢固树立“德育为基、内涵为要”的育人理念。体现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这一时代要求,突出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这个关键所在。德育为基,就是要突出德育的先导作用、根基作用、引领作用,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德育体系;同时,要通过德育推动智育、体育、美育工作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内涵为要,就是要在育人过程中突出质量、凝练特色、彰显成效。不断创新育人方式方法,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内涵,构建科学有效的育人平台,建立完善的育人目标导向体系,努力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新时代下,只有赋予高等教育新的育人理念,并将其贯穿于高校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才能给“大育人观”注入持久生命力,才能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才能不断拓宽教育发展新空间。
3.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要富有创造性,不断推进“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的创新驱动
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当前,高等教育进入提高质量、结构调整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要特别抓好这几方面的改革: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高校与社会耦合机制改革。这些改革必将给高校育人工作带来新问题、新情况,也使得高校育人工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就要富有创造性,不断推进“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的创新驱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细化了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的具体举措,这些举措如何与高等教育诸多体制机制改革有机衔接,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这需要高校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向改革创新要发展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取得成效,才能使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太阳集团官网党委书记】